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我国“一五”期间与苏联签订的第二批156个援华项目之一,其研制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领域一度蜚声中外。
1987年前后,由于军工产品任务量锐减,导致企业各项任务指标逐年下滑,引发大量人才流失,企业陷入了极大困境。
为了扭转经营亏损,“万里”以技术为引领,采取一系列变革措施,闯出一条属于自身个人的改革之路。35年后,万里厂年度产值、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突破“两双”的同时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先进企业突出贡献奖”。
过去60多年,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翻涌的浪潮中不断调整方向的老牌国企重新崛起的密码是什么?万里厂的干部职员自豪地说,在新时代,支撑万里高水平发展的是“三跑精神”“含泪奔跑、咬牙奔跑、拼命奔跑”。
第一代万里人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集到了兰州。他们中,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学子,有早已参加革命工作的战士,也有素质优良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由于企业定位的特殊性,没有南来北往的祝贺、没有花团锦簇的剪彩仪式、没有喧闹声声的庆祝大会。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至今日,万里厂原党委副书记,已经退休的宇钢强依旧思绪良多。
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厂里的老师傅都是从祖国的天南海北来到黄土高原驻扎的第一代航空人。“老师傅们除了为我们培训技术,教我们操作设备以外,最常放在嘴边的话语就是要我们肯定得记住,我们是为了祖国蓝天白云上的平安奋斗。”宇钢强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敢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成为了那时我们最骄傲的信念。”
虽然设备相对老化、技术能力依旧存在缺陷,但是大家伙儿都在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平地起高楼”。建厂之初,条件艰苦超乎想象,缺人才、少资金、无材料、没有生产场地每一项难题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拦路虎”。纵使困难重重,大家从未想过放弃,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用自己的努力,让祖国的军工事业腾飞”。
就是这一腔热血,万里厂在1959年实际完成投资3094.5万元,建厂设计各类设备仪器3279台,固定资产原值在1905万元的基础上,生产产品23种,年产量可达80000台以上,利润也能够达到28.7万元。
时间飞逝,20世纪80年代,国家逐步对军工生产的投入进行缩减。万里厂的军品生产任务陡然下降,年产值由1985年的1729万元下降到1986年399万元,进而下降到1987年的344万元。这一阶段,万里职工人数突破4000人大关,但产品订单严重不足,累计负债数额巨大,背上了极为沉重的“包袱”。
1992年,万里长提出了“全力减亏,力争持平”的口号,把扭亏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工厂在保证主机厂和军需配套产品需求的同时,尝试了在民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做改革,企业的产值、出售的收益、出口创汇、固定资产增值等经济技术指标有一定的增长。
但由于产品结构历来多品种、小批量、高成本、低附加值,军品每年实际订货量与生产能力相差悬殊;民品在市场开发方面动作迟缓,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加之对个别民品的决策存在失误,致使企业失去一些机遇和市场,多年形不成“以民养军”的格局,扭转不了亏损局面。
争取“双减”政策、积极争取改革脱贫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招聘学院职工一系列的政策之下,这艘巨大的轮船正在努力寻找前进的方向。
万里厂副总工程师、精密制造厂厂长刘勇就是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学生之一。1996年,技校毕业的刘勇分配到万里厂。初来乍到的他,好学好问,操作水平精湛熟练,不管面对怎样的任务,都能去钻、去想、去做,在以能力论英雄的生产车间里,他很快就脱颖而出。
但是时代的脚步是难以预料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伴随着动荡了整个亚洲的经济危机,万里的生产任务也有所减少,不少工段长时间不开工,人心也变得浮躁、不安起来。
“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的建厂初期,大家伙也能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平地起高楼,怎么发展了这么多年反而还落后了呢?”
刘勇和记者说,铣工是一个万能的工种,加工范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机械加工都能承担。例如,零件的外圆加工;小一些的零件,在铣床上用分度头装夹,手摇分度手柄实现零件转动;大一些的零件,就可以装在回转工作台上实现零件转动,用立铣刀铣削加工,但此时外圆的加工不如车床的生产效率高,加工也很麻烦。
此外,铣工加工时,有时要进行很多计算,识图样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几何公差的要求必须很清楚,也要知道怎么装夹工件、如何铣削去加工保证。
作为一名铣工入职的他逐渐地从一个基本工序都要让师傅手把手教的“笨小子”,变成了一个手法娴熟,掌握了各种设备的操作技巧的“大师傅”。
在经过仔细调研和论证,万里厂于世纪之交成立了新的数控生产车间,引进了一批数控设备。这让第一次接触到数字化生产的刘勇大为震撼,一直专心于传统生产的他,在新技术面前生出了难以言说的感情只要将程序设定好,数控设备就会高效、自动地来加工,且不知疲倦、很难出错。相比之下,哪怕是手艺再精妙的老师傅,重复劳动干得多了,也难免会有差错。
刘勇这样问自己,但随即他就又找到了答案,“不,哪怕是数控设备,也需要人来操作,只不过操作者需要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之后的日子里,刘勇和同事们不断学习进步,企业也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
“因为一直在生产一线工作,我们能非间接接触到生产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刘勇说。
为此,刘勇在工作之余,一边思考自己负责的流程能否优化,一边观察同事的工作情况,掌握他们负责的流程后,他把车间旧的工艺重新梳理,探索粗加工设施和精加工设备的配合方式,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对每类零件进行攻关。通过这种方法,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如今的精密加工厂已经是核心生产单位,车间里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各种先进加工设施,轰鸣的厂房流水线就像是一条生机勃勃的动脉血管,源源不断地把原料运送进来,把成品运输出去。
“现在的研发实力是过去完全不可想象的。”副总工程师、航空机电研究院院长关文卿说,“我们的研发队伍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名牌大学毕业,充满热情与活力,会干、敢干、能干。客户早上提出一个需求,中午我们就改好了方案,下午就有技术人员带着部件上了高铁,晚上就把改好的试验品装到客户的车间里了。”
2016年开始,万里厂再次提出,技术创新要向“专精特新”“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不断迈进,构建起一个“万里牵头、高校院所支持、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发展结合体。
航空工业万里党委书记、董事长晁世元说,“十四五期间,万里厂还要大步向一流企业迈进,在技术上创造独门绝技,制造上炼造工艺秘籍,管理上锻造绝活手艺,向机电领域专精特新的单打冠军发起冲刺。”
以科技为引领的万里厂最终结出了盛开的果实:某项科技成果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批建设甘肃省航空电作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23年1月1日,迎着新年的晨光,万里厂隆重举行新北厂门启用揭幕仪式。新大门的落成,标志着一个拥有着60年岁月的老厂已然凤凰涅槃。
“必须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才能开辟全新的空间。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领略别样的风景。”晁世元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