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队党员干部必须将改造学习、整顿学风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既要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强军思想上下功夫,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学出科学方法,把“两个确立”的政治要求转化为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政治自觉和实际能力;又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始终把学习的着眼点聚焦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使思想、能力、行动始终跟上党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为建功新时代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围绕太空的军事竞争与较量一直在升级。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纷纷建立太空军事力量,加紧研究太空作战理论和作战样式。与此同时,各国的太空博弈正加速向地月空间延伸拓展,太空力量多元混合运用的特点更加凸显,太空军事化呈现出的这些新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随着太空军事演习的频繁进行,太空已成为与陆、海、空并列的作战域。从各国组织太空军事演习的实践来看,有关太空战法已浮出水面。其中,太空轨道战、太空网电战、太空导航战等战法颇受关注。
航天器在轨运行遵循基本的轨道动力学原理。轨道战,即围绕轨道资源展开的军事对抗,是太空作战的重要内容。其中,在轨航天器之间直接的博弈对抗最具“看点”:一方航天器通过抵近掠飞、伴飞、绕飞等方式,对另一方航天器遂行侦察、监视甚至干扰、驱离、拖离、摧毁等任务。
美国太空军第9德尔塔部队是专司轨道战的部队。目前,美国研制了GSSAP卫星、CLIO卫星等轨道战武器,并正在开发EAGLE机动飞行器、ARMOR弹性卫星、PODS轨道预置投送系统等试验型武器。按照美国《太空体系能力2030年发展规划》,美将在2030年后建成以“雄鸡”航天母舰为基地的高轨太空舰队,平时常态化部署,战时采取“狼群”战术,释放“泰特拉”攻防小卫星,封锁高轨区域。此外,美国“星链”计划,虽然打着民用的名义,但在战时也能成为轨道战武器。
俄罗斯也很看重轨道战能力建设。俄军航天司令部中央太空侦察中心负责监控外国太空系统轨道集群的数量与状况。据新闻媒体报道,俄罗斯发展的“反卫星”卫星,可进行多次变轨接近目标卫星,然后采用定向爆炸战斗部或者用激光、微波等手段将目标卫星摧毁或使其失效。欧盟不久前提出要构建独立的太空互联星座计划,并起草“太空交通规则”确保在轨航天器安全。
卫星等航天器是太空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功能运转高度依赖网电技术上的支持。卫星系统、地面指控系统、天地链路等都可能遭受网电攻击,从而使卫星的功能受到重创。3月初,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称,该集团的安全系统自动击退了黑客对俄罗斯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卫星的网络攻击。此外,俄罗斯还拥有对通信卫星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进行干扰的能力,比如专门用于干扰上行链路的Tirada-2系统、Bylina-MM系统等。
太空技术与网电技术之间的融合,也是美军推行全域战的重要基础。尤其是“星链”计划的军事运用,使美军在作战单元相互连通、战场态势实时感知等全域作战指标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此外,美太空军还企图通过建设“太空靶场”虚拟作战体系、组建“网络防御小组”等,提升太空网电战能力。
此外,太空导航战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阻止敌方使用卫星导航信息,保证己方和友方有效利用卫星导航信息,同时不影响战区以外区域和平利用卫星导航信息,是导航战的重要目的。为此,需要协同太空、网络、电磁等作战力量,确保有效掌握“定位、导航、授时”等信息控制权。
太空可分为近地空间、地月空间以及行星际空间。地月空间拥有重大战略价值——从空间结构看,其向下可控制近地空间,向上可控制迈向火星等天体的行星际空间。因此,有关国家在加快进军近地空间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地月空间。
美军抢占地月空间战场主动权已进入实质性加速阶段。2021年6月,美空军研究实验室发布《地月空间入门》,提出未来地月空间作战行动概念,并将“地月空间高速公路巡逻系统”实验作为进军地月空间的第一个任务。相关招标需求已经发布。此外,美国国防部提出采用核能作为未来卫星舰队的动力,美国宝瓶座太空公司则宣布启动月球高速通信网络建设,以改善地外通信环境。
美国的相关动作,必然会刺激地月空间竞争甚至引发新的军备竞赛。近日,欧洲航天局制定了月球卫星网络计划,以支持人类在月球上活动的通信、导航需求,以此来实现对月球的有效探索。印度公布了新的月球探测器发射计划,预计今年8月发射“月船3号”。日本有关方面也提出《月球工业愿景:地球6.0》白皮书,敦促日本政府抢占地月空间经济区。
太空军事化的竞争,本质上是相关国家以科技优势谋求军事优势,从而赢得战略主动、抢夺太空战场先机的过程。当前,主要国家正围绕太空资产的全域态势感知能力、自动规避威胁能力、损伤自动修复能力、快速溯源反击能力等加强技术攻关。
为解决航天器长时间运行的动力问题,相关国家把目光投向了核动力与推进技术。俄罗斯正在全力发展“宙斯”核动力太空拖船,希望将之打造成未来空间站之间的主要接驳载具,并具备执行深空复杂军事和科学任务的能力。2020年12月,美国政府发布第六号太空政策指令《国家太空核动力与推进战略》,希望推动美太空核动力与推进技术的发展。
在轨服务与制造技术,可用于延长卫星等航天器的在轨时间,增强或拓展其遂行任务能力。日本正在研究建造具备在太空实现警戒、监视和补给等功能的“宇宙巡逻船”。英国也瞄准在轨服务领域,快速推进“主动碎片清除与在轨服务”计划。美国太空军计划建立天基后勤在轨服务系统,平时提供在轨维修维护和航天母舰小卫星回收等服务,并兼顾太空交通管理和执法任务;战时则执行抵近、抓捕、操控对方航天器等太空作战任务。
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太空军事能力生成和提高创造了条件。美国太空军着重关注数字工程、数字人才、数字总部及数字作战,谋求通过技术变革打造真正的“数字军种”。其还提出要创建太空军元宇宙,通过交互式3D虚拟现实环境,支撑太空作战人员开展协作、训练等活动。
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一个时期军队建设发展的宏观构想和系统模块设计。规划执行质量效益,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事关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高规划执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率,确保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科学有序推进,必须大力创新战略规划执行管理。
有咋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行动。从建设实践看,规划执行力约束力不强,任务落实不科学不彻底,归根结底还是理念创新不够。创新规划执行管理,首先要在更新理念上下功夫。
树立体系化执行理念。战略规划是由多部子规划、成千上万个建设项目构成的复杂体系,每部规划都是体系建设的规划,都是对体系作战能力、支撑能力的重新构建和迭代升级。创新规划执行管理,应把准“体系”这一关键词,树立体系化执行理念。要通过体系化布局,统筹当前急需和长远布局、统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统筹主要矛盾和全面发展,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通过体系化协同,牵引规划和计划一体融合、战建备改一体融合、指挥链杀伤链保障链一体融合、军兵种和战区一体融合,加速建成顺畅高效的联合作战体系;通过体系化评估,突出体系贡献率和效费比两个关键指标,强化需求、规划、执行向提高作战体系贡献率聚焦,强化资源配置、流程的优化向提高效费比聚焦,切实提高军队建设质量效益。
树立流程化执行理念。世界新军事革命实践表明,流程是理念创新、技术突破与管理变革的载体和发力点。创新规划执行管理,应把准“流程”这一关键词,树立流程化执行理念。通过流程设计与优化,打通从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建设项目到战斗力生成的能力链路,消除盲点、链接断点、畅通堵点;打通目标、任务、资源、进度、保障的协同链路,实现数据、标准、政策共享,确保各层级、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同向发力;跨越军地壁垒,穿透层级阻隔,拆除“部门墙”,加速推进规划执行的管理变革。
树立精细化执行理念。随时代发展,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慢慢的变成了影响规划执行效率提升的瓶颈。军队建设做到精准谋划、精准规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应把准“精细”这一关键词,树立精细化执行理念。首先,任务安排要精细。要依据规划布局设计和任务项目论证筹划,紧密结合建设实际,把相关目标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集群、骨干项目、配套支撑项目细化分解为年度建设具体安排,确保规划任务落细落实落到位。其次,职责划分要精细。要细化责任清单,构建“体系总体-任务单位-承建单位”责任链条,进一步压实党委主体责任、主官第一责任、机关督导责任、部队落实责任和承建单位履约责任。再次,管理标准要精细。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论证各领域各单位年度建设目标,科学设置规划执行管理指标,按标准搞筹划、配资源、抓建设、严监管。
战略管理重在管好不确定性,在保证规划刚性约束的同时,提高规划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创新规划执行管理,应在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完整规划执行管理机制。
建立规划项目动态调控机制。着眼提高规划项目安排的科学性、适应性,建立中期评估调整、年度计划调整、应急即时调整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划项目滚动更新、进退有序。首先,应注重加强前置调控。完善常态化规范化项目论证程序机制,前置项目论证环节,建立完整规划建设备选项目库,把项目论证工作往前赶。其次,加强过程调控。项目建设过程中,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力量、技术攻关、保障条件、风险防范等情况,及时对目标指标、进度节点、资源保障做调整,优化建设安排。再次,加强评估调控。区分形势任务变化、作战需求变更、科学技术突破、资源保障约束等不一样的情况,对不宜继续实施建设的项目进行及时评估,以此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浪费。
建立规划执行应急响应机制。针对现实军事斗争、突发危机应对和重大专项任务急需,着眼打通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堵点、淤点,建立规划执行应急响应机制。一是建立快速立项响应机制。制定应急应战建设项目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特事特办、快事快办的立项审批权限、流程和要求,实行即收即办、联审联办、跟踪督办,一次告知、限时办结、超时问责,确保及时办理审批,尽快启动建设。二是建立一体协同响应机制。借鉴地方政府综合治理创新做法,通过赋权、下沉、增效,使“主责单位吹哨”有职、有权、有依据,“机关部门报到”有平台、有机制、有资源,切实做到下有所呼、上有所应。
健全规划执行检查督导机制。围绕建设项目的执行进度、资源保障、质量效益等情况,各级规划主管部门要进行定期或者不按时进行检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协调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督导建设任务落实。一是定期普查。每年对规划执行进展情况做全面普查,采取报送数据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与规划执行情况年度监测评估一并组织并且开展。二是随机抽查。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形势需要随机择定时间、范围和单位,采取现场检查方式,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全方位检查,重点掌握建设进展,及时有效地发现矛盾问题。三是专项检查。规划主管部门针对倾向性问题、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采取联合督导、现场办公、集中会商方式实施,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四是专家督导。依托科研院所,组建规划执行督导专家组,针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复杂项目群,督查进展情况,推进规划执行落实。
完善规划执行奖惩激励机制。明责定责是严格执行的前提,问责追责是抓好落实的保障。为确保规划任务高效落实,应建立完善“科学定责、精准问责、奖惩分明、容错免责”的奖惩激励机制。首先,科学定责。围绕建设项目的体系贡献率和资源投入产出效费比,制定可监测、可考评、可问责的规划执行评估标准,分级分类明确各级规划执行管理职责。其次,精准问责。统合规划、纪检、巡视、监察、审计等各部门力量,实施一体化检查督导,针对规划执行的速度、质量、效率进行精准评价问责。再次,奖惩分明。将规划执行绩效纳入各级党委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升降进退的重要依据。最后,容错免责。鼓励担当和创新,将客观因素造成的失误,与消极无为和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区别对待,予以容错免责,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执行规划的内生动力。
战略管理是复杂巨系统,规划执行管理具有领域广、范围宽、链条长、关系复杂等特点。创新规划执行管理,应加大信息化方法手段运用力度,推进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管理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变。
加速构建规划执行态势图。全力发展信息融合、数字孪生、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努力使规划执行流程、项目进展状况、管理协同关系、资源调控过程、监督检查情况实现数字化,构建规划执行态势图,为执行效能全程评估、执行状况实时感知、项目资源可视掌控、执行调控精确定向提供手段支撑,推动规划执行管理由经验主导向精准管理转变,逐步的提升规划执行效率。
加速方法工具集成应用创新。战略管理方法工具在现代企业已得到普遍运用,情景规划法、SWOT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方法工具有效提升了企业战略管理上的水准。创新规划执行管理,应充分借鉴吸收企业和外军先进经验,开发形成适应我军特点的系列化、体系化方法工具。
研发战略管理预实践技术。战略管理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通过模拟仿真和预实践技术能有效提高战略筹划、规划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有效性。创新规划执行管理,应紧紧围绕战略管理链路的运行机理、战斗力评估的原理方法等核心内容,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运用模拟仿真技术,构建与战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模拟仿真、论证评估的方法工具,开展以规划执行为核心的战略管理预实践。
随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热映,水门桥这座以往人们并不熟悉的普通桥梁变得家喻户晓。水门桥之战中,我志愿军与美军围绕着水门桥的炸与修展开拉锯战。志愿军战士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作风,在严寒中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先后三次炸断水门桥,令敌军一度感到绝望。最后,美军动用8架C119大型运输机,空运了8套钢制架桥构件,搭建了一座新桥,才使美陆战1师得以逃脱。这一战例告诉我们:战争中组织好对大型交通设施等重要工程的攻击或防护,关乎整个作战进程乃至战争全局,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德国军事家毛奇说过,聪明的将领所扼守的阵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敌人将被迫去进攻的阵地。战争史上,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几乎是参战者必先考虑和解决的重点问题。至今雄风尚在的万里长城,便是因应战事而生的大型防御工事。长城的基本功能无疑是防御,在冷兵器时代,除了依靠云梯等攀爬工具登墙以外,就没有攻克、毁坏城墙的有效办法。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武器装备迭代加速,鲜有真正易守难攻、稳如磐石的坚固防线。这就使构筑和保护防御工事等重要工程及设施,成为现代战争尤其是未来战争必须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前些年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看,快节奏、大强度、高精度的空袭作战是惯常使用的作战方式。战争实践表明,除了攻击对手的重要防御工事外,重点打击敌方的大型交通、水利、电力等枢纽工程和设施,以及军用港口、码头、机场、铁路专用线和导弹发射阵地等军事工程和设施,已然成为瓦解对手抵抗意志、缩短作战进程、达成战争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军肆无忌惮地将对方许多重要民用工程及设施作为轰炸和摧毁的目标;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攻占港口、码头、机场、桥梁、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快速建立前进基地,开辟直抵作战前沿的运输补给线,为速战速决创造了先决条件。
未来战争中,各种高新技术武器必将大量出现并显威于战场,对重要工程及相关设施的攻防,便显得愈发重要。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战争胜利,既需要对己方的重要工程及设施进行严密防护,又应当对敌方的重要工程及设施进行破坏或摧毁。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在建造某些重要工程时,应当按照国家安全战略和未来战争特点,着眼整体安全防护需要,通盘考虑,精心设计,保证其即使遭遇高新技术武器的火力突袭,也不会造成被一次性摧毁和根本性破坏的后果。第二,针对主要对手的军事实力特别是防御能力,研发必要的足以破坏或摧毁其重要工程的武器装备和方法手段,当战事需要时,能够及时高效地发挥攻击毁坏作用,实现既定作战目标。第三,在筑造重要工程尤其是战场建设工程时,应当留有充足后手,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均应考虑战争残酷性特点,既要具备足够的防护和保障功能,又不能过度依赖它,尤其要避免搞守株待兔式的防御而陷入被动境地。第四,借助现代高新技术,研制一些能快速修复大型工程设施的特质材料、特殊构件和特别工艺。如,可快速修复被毁坏铁路、桥梁、码头、机场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大型整装构件及施工设备,能以最快速度恢复其主要功能。
在国际安全形势复杂、战争阴影笼罩世界的今天,建造好、保护好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危和战争成败的重要工程及设施,并具备反制摧毁敌方重要工程及设施的足够能力,乃是“国之大事”和“军之要事”,须臾不可等闲视之。
近年来,熵从热力学定律加速拓展到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军事科学等更大范围,成为度量一个系统或事物混乱无序状态的标准,在军事领域可引申用来度量“不确定性”或“战争迷雾”。从某种角度说,作战指挥控制的本质就是谋求熵减、控制熵流、对抗熵增,最终实现负熵。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战争是有着高度复杂性的巨系统工程,研究探寻作战对抗熵减之道攸关打赢之需。
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系列文章,对信息化战争“OODA”之熵进行探讨,以期拓宽大家研究战争的视野,深化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研究,敬请关注。
宇宙整体是混沌的,体现着熵增定律,但人类作为局部又是有序的,能轻松实现熵减。用辩证法语言来说就是,事物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是事物内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统一。就军事领域而言,熵减的终极方向必然是与智能化相伴而生,驱动作战体系在遵循“OODA”循环逻辑基础上,加速向战场可视化、指挥扁平化、行动一体化方向发展,侦察更加全向透明、控制更加快速精准、打击更加即时高效,虽然主观上在努力朝着熵减目标迈进,但客观上却造成作战要素慢慢的变多元、作战空间越来越多维、作战体系越来越庞杂,这就不可避免带来了新的战争熵增。
传统的战场侦察监视任务往往由专业力量担负,“观察”环节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看不清、看不远、看不准”。信息化条件下,情报获取力量逐步泛化为作战体系中的每一个行为体,“观察”环节的不确定性表现为迅速增加的数据采集能力与有限的数据处理能力之间的鸿沟逐步扩大,即“吃得进去、消化不了”。
传输负担加重。现代战场上,急剧膨胀的数据传输需求与相对有限的网络传输能力的矛盾日益突显。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侦察监视预警信息只有快速共享和实时更新,“观察”的信息才具有实战实用价值,但实践中需要共享和更新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据悉,外军一次小型战术行动,陆基、空基、天基等全方位侦察情报系统,全天候运转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往往就会高达60TB。
处理时效降低。日趋多样的情报获取手段、大幅拓宽的数据来源渠道,使信息越来越呈现出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大数据特征,格式不规范、标准不统一、要素不完整、更新不及时,不可避免会拉长情报整合时间、降低信息处理时效,成为影响作战进程的“卡脖子”环节。
联动要求变高。信息化战场广袤无界,任何一种侦监手段都囿于其局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目标都囊括其中,也很难保证侦测数据的完整性与精确性,需要组网运用各类探测传感设备,充分的发挥各自固有功能,才能实现视野拓展、优势互补、功能叠加。
“观察”环节之“汪洋”,虽大幅度降低了信息匮乏导致误判的可能性,却使“判断”出真实有用的作战信息有如大海捞针般困难,成为新的“战争迷雾”。
态势研判难度大。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域覆盖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等多维时空,虚实交织、软硬并存,作战时空难以确定,前线后方难以分清,敌我身份难以辨明,使对整个战场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判断日趋困难。
信息分析难点多。随着战场目标范围的拓展、侦搜精度速度快速提升,信息体量呈指数级爆炸性扩张,要对这一些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快速筛选、实时转化,面临的淤点堵点不可小觑。
情报判别风险高。电磁干扰战、数据诱骗战、算法制衡战、心理认知战等新战法进阶运用,使得信息掺水、真相伪造成为作战对抗新常态,以假乱真的声像合成、无孔不入的网络攻击、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将使情报判真辨伪遭遇更多风险。
“决策”环节的核心是信息优势,关键在精准高效。战场环境的高复杂性、临机响应的高动态性以及情报信息不完整、对抗边界不确定、交战规则不清晰等,使得信息化战争呈现出决策博弈的高对抗性,每个与现实情况存在细小偏差的决策,都会造成非线性裂变,不断叠加的变量最终会推动战争坠入复杂无序。
高烈高抗制约决策实施。战争是交战双方的体系对抗,应变能力强的一方,更易掌握主动权。当前,战争节奏和战场形势变化空前加快,作战计划实时调整成为常态,决策筹划的临机性、动态性、全程性更加突显,决策实施在整体上更为混沌、更为复杂,传统的基于规则的间断性静态决策方式已难以满足高度复杂化的作战行动需要。
人机混合影响决策稳定。信息化战争对决策目标的准确度、决策方案的优化度和决策效果的精准度提出更高要求,使决策方式由以人为主向人机混合转变,但随着对机器信任度的不断加深,其基于先验知识的思维模式以及智力不足、算力不够的短板日渐突显,无法对未知战场新情况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判断,客观上增大了决策效能变数。
分布并行衍生决策内卷。现代联合作战,呈现参战力量多元、战场空间多维、作战行动多样、作战阶段模糊甚至跃变等新变化,筹划关联度越来越强、分工协作度慢慢的升高,需关注的因素慢慢的变多,正推动决策方式由以往“逐级串行决策”转向“多级并行决策”,决策效率虽大幅度的提高,但也涌现出校正偏差耗时长与决策容许时间短的矛盾。
信息化作战行动是网络信息体系支撑下的全维、立体、多元对抗活动,作战要素分布式部署、网络化链接、模块化组合、智能化交互、精准化释能的特征愈发突出,作战行动的流动性、关联性、耦合性逐渐增强,多维一体更为困难。
指挥控制行动要求高。信息化战场作战资源网络互联,各种行动高度耦合、并发进行,指挥机构掌控调配行动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多次出现误伤误炸的事实表明,即便是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军队,也很难保证作战行动无延时无误差一体协同联动。
信息铰链行动存弱点。信火一体虽增强了武器装备侦察监视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和杀伤打击能力,却同时也放大了作战体系的开放性和脆弱性。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信息优势的依赖性也越强,一旦链路遭到攻击或出现故障、信息被窃取或破坏,非常有可能瞬间变成“聋子”“瞎子”或“瘸子”。
智能支撑行动增变数。在人工智能技术撬动下,“OODA”功能一体化集成,作战力量无需参与外循环即可做出快速反应,利用有利时机平台可自主作战、灵敏释能,但同时也带来全新的安全风险挑战,以算法为基础的AI作战平台容易遭受网络攻击,使其系统失控、体系瘫痪,造成敌我不辨,甚至将矛头对向己方。
●“OODA”环,也称“博伊德循环”或决策周期环,是美国空军军官博伊德在20世纪70年代基于对抗性决策提出的作战理论。它是由Observation(观察)、Orientation(判断)、Decision(决策)、Action(行动)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得名。“OODA”环理论的提出,为战场决策的科学化、进而夺取主动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Action,行动)来源于正确的决心(Decision,决策),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Orientation,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Observation,观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孙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前提,敌情研究是作战研究和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客观上,敌情研究范围广、内容多、更新快,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把握内在联系、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次递进,不断推动它向更高层级跃升。
初级境界——熟悉编制装备。编制装备涉及人与武器这两个战斗力的核心要素,是作战能力生成的物质基础。没有编制装备作为支撑,一切作战行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编制装备是最基本的敌情,熟悉敌编制装备是敌情研究的第一个任务。熟悉敌编制装备有助于预判敌作战编组,分析敌力量变化,进而评估战场态势;有助于预测敌可能行动,判断敌打击能力,进而规避战场杀伤。为此,应当尽可能准确掌握敌编制装备第一手资料,对敌力量构成、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及整体作战能力等信息做到了如指掌,并通过对敌编制装备的分析研究,掌握其作战运用的可能考量。
中级境界——知悉作战方法。作战方法是组织与实施作战的方法,是连接潜在战斗力与现实战斗力的“桥梁”,通常表现为组织与实施作战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等。部队一切物质因素及精神因素都一定要通过作战方法统一起来,呈现为部队的现实战斗力。因此,敌作战方法是最关键的敌情,知悉敌作战方法是敌情研究的重中之重。只有知悉敌作战方法,才能准确预判敌方行动,灵活采取应对措施。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朱可夫曾经讲过一句名言:“我不知道德军将要行动的计划,但是根据对情况的分析,他们只能这样,而不会有别的做法。”朱可夫为什么能够如此自信,与他对德军作战方法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密不可分。作战方法通常与编制装备相匹配,具有相对稳定性,应当重点掌握敌作战的指导方针及根本原则,熟悉不一样的情况下敌可能采取的具体行动及应变策略,了解敌各种作战方法的优劣强弱。
高级境界——洞悉作战思维。作战思维是对作战问题做多元化的分析、综合、判断的认识过程和思想方法。战场较量表面看是交战双方人器物的较量,深层次往往是指挥员作战思维的较量。因此,敌作战思维是最灵活的敌情,洞悉敌作战思维是敌情研究的根本所在。如果掌握了敌指挥员在各种情况下怎么思考问题,就不难弄清楚他们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会有咋样的策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军指战员对麦克阿瑟的性格特点、擅长战法、决策习惯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麦克阿瑟最擅长的“蛙跳战术”在东南亚战场屡试不爽,结果在仁川地区故伎重演时,被我军参谋人员精准预测。洞悉敌作战思维重点是研透敌指挥员,尤其是研究他们的性格特点、指挥方式、用兵方法、文化素养等,把握其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策略依据、路径方法等,从而为料敌于先打下坚实基础。
蓄势,是指积聚、储藏优势,是提升作战能力的过程。通常在非战时、受领任务前进行,目的是为作战指挥准备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不打无准备之仗一直是战争遵循的重要原则。现代战争往往准备时间长、交战时间短,并呈现出平战一体化、阶段模糊化等特点,因而作战行动能动空间的大小,更加有赖于平时蓄势的优劣。
实施精准“相敌”。势由对比而生,评估敌方作战能力是达成优势制胜的基础。但态势的优劣会跟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蓄势阶段,要摸清查实敌方短期内不易变动的能力要素,例如力量规模、武器数量、装备性能、重要军事基础设施状况等。同时,对其可变性较强的作战思想、兵力部署、作战设计与战法等也应动态跟踪、进一步探索。首先,要整合军地资源,综合使用各类传感器、技术侦测设备和网络系统、人力搜集等手段采集有价值的相关情报。据外国媒体报道,一些数据分析师、军事专家通过一系列分析外军部分官兵手机运动软件中的“热力地图”数据,实现了对秘密军事设施的地点定位,此事很值得深思。其次,要充分的利用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通过对多源数据的筛选、融合、印证、挖掘、提纯,科学有效地排除海量数据中低价值、误导性信息的干扰,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去繁就简,精准分析敌方作战能力的强与弱。比如,外军的作战净评估方法,就强调对对手作战体系各要素及其依存关系、能力和弱点进行测算,为设计作战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改造战场环境。战场环境对作战力量的能力发挥乃至战场主动权的争夺具有重大影响。以海上作战为例,舰载机的起降就对气象条件有严格要求,而海底地形也对潜艇作战有重要影响。现代战争中,强大的设施构筑能力为进行战场准备提供了充分条件。在实施战场环境改造时,首先要详细勘察。对预定战场的天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情况,交通、经济设施与社会等人文情况,以及电磁环境和网络环境等进行深入了解掌握,防止在作战中因情况不熟而陷入困境。如2006年的黎以冲突,以色列地面军队因对历时数年修筑的地下坑道体系缺乏了解,致使其作战行动陷入被动低效。其次,要科学规划。分析战场环境对未来作战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有利于发挥己方优长、能给敌方制造多重障碍的针对性战场改造措施。由于现代作战活动涉及空间大、直接交战范围却有限,加之火力打击的精确程度和毁伤效果不断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对重要的军事物资储备、作战工程设施的布设要有一定分散性,以避免作战中被“一锅端”。最后,要有序改造。按照规划构筑各类战场设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信息环境做改造,打造便于己方迅速从后方和纵深实施支援的军事交通网,及时足量地储存相应的战备物资等。
调整作战力量。这是为实现克敌制胜而打造“利器”、完善其功能的工作,是蓄势的核心环节。应瞄准作战对手,结合可能执行的任务和行动来实施,既要有极强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应变性,以提升整体建设效益。一是优化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对构成作战力量的诸要素进行科学优化,有利于在作战中更好地形成整体合力。应该依据敌我力量对比,通过计算机模拟、组建实验部队等方式论证优化方案,重点解决各类作战力量的规模、比例以及编配结构等问题。二是提升质量。一方面,应注重整合现有力量,加大对各作战力量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提高一体化和相互连通互操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重点建设非对称作战力量,大力开发新技术装备。三是注重配套建设。对作战力量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做调整后,应进一步将物力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针对敌方作战特点、我方可能实施的作战样式,创新行动机制和流程,修订作战条令。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完善和丰富作战计划、开展演练,并及时作出调整考查反馈演训效果。
总而言之,要把蓄势做好,还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定好能力标准。聚焦对手和任务,区别长期持续蓄势与应急快速蓄势,找到作战能力需要和可能之间的交集,以此为目标,牵引各环节行动有序展开。二是务实稳妥推进。严格保密、巧妙伪装,及时有效隐藏己方作战意图、部署和动态情况等。三是把握时间节点。蓄势太迟,容易给后续行动造成被动,但蓄势过早又不易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应科学把握时间点,使之与作战需求相适应。
在改进学风上牢固立起“学起来”“信起来”“用起来”“带起来”的标准,坚持学思用贯通,做到知信行统一,引领形成积极改造学习、改进学风的良好风尚,把新时代好学风标准落到实处。
在改进学风中锤炼党性,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学风问题表面上看是态度方法问题,其实是一名员党性修养、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